卻凝春色滿江城 ——《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編后記
蕪湖素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自牯牛山古城算起,有近3千年的城市發展史,積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蘊。早在宋代,蕪湖就是皖南山區、巢湖地區以及淮河流域的米糧、食鹽、木材和多種手工業產品集散地;到了清末,一度成為“江南四大米市”之首。在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蕪湖古代城市城址經過五次變遷,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活動逐漸興盛,經過無數先賢精雕細琢,逐步形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印記。這些印記,被保留在城中的一座座古建筑中,定格在一條條老街古巷里:衙署前門、城隍廟、夫子廟、廣濟寺、中江塔等一批古建筑精粹。這些古代建筑是凝固城市記憶的珍貴文化遺產,它們帶著歷史的饋贈,在現代社會展現出新的活力和生機。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歷經得在幸存,亟待社會各界的研究和保護。
葛立三先生所著《蕪湖近代城市與建筑》2019年7月出版發行后,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熱烈反響,特別是相關政府部門的肯定,榮獲了“蕪湖市2019年度精品文藝獎”,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這更加堅定了我們出版古代和現代分冊的信心,形成“蕪湖城市與建筑”方面的系列圖書,幫助讀者立體了解蕪湖城市與建筑的發展歷程。
《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延續近代分冊的研究路徑,將蕪湖古代建筑放在城市的背景中展開討論。在介紹古代城市起源的基礎上,重點論述蕪湖古代城市的發展軌跡,以歷史街巷為切入點,對蕪湖古城的形態和發展,以及街巷中的民宅、商鋪等古建筑進行深入梳理剖析,尤其對作為蕪湖古代城市建筑精粹的縣衙、城隍廟、文廟等建筑群進行重點發掘。最后基于古城保護的重要意義,立足現實,對蕪湖近20年的古城保護工作作專項研究,具體闡釋蕪湖古城保護的規劃與實施。
葛立三先生1962年畢業于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先后在蕪湖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蕪湖市規劃局從事建筑設計和規劃管理工作。在參與蕪湖古城保護和開發的工作中,葛立三先生搜集了大量有關古建筑的珍貴資料。針對衙署前門、大成殿等古建筑實例,先生從區域位置、平面布局,到建筑風格、內部結構,再到具體尺寸和用材,都做了詳盡論述。同時,附插平面圖、立面圖、剖面圖,以及建筑外觀和內部構件細節圖,直觀展示建筑全貌。全書40多萬字,圖文并茂,共計501幅插圖,其中照片153幅、圖片348幅。這些珍貴插圖信息量豐富,直觀、形象地反映了蕪湖古代城市的演變以及優秀古建筑的結構和風格,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城市的活力和生命力,不僅僅在于快速的經濟發展,更在于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傳承。城市中的歷史街區、歷史建筑,以及當今的城市生活,共同構成獨特的城市歷史文脈。歷史文脈的保護和更新是城市空間規劃的重要內容?!妒徍糯鞘信c建筑》單列專章對蕪湖古城保護作專項研究,介紹并剖析了蕪湖古城保護的規劃與實施,肯定了蕪湖古城保護40年來的成績,也指出了存在的問題。關于保護與利用、保護與發展的關系,葛立三先生提出“保護優先、合理利用”“注重保護、促進發展”的理念,這對蕪湖古城保護工作的下一步開展具有參考和指導意義。
作為現代蕪湖建設的參與者和見證者,葛立三先生一直對蕪湖的歷史發展和古建筑遺存保持密切關注和用心研究。難能可貴的是,已近耄耋之年的葛立三先生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充滿激情地將所關注和研究的江城歷史文脈付諸筆端。葛立三先生的胞弟葛立誠先生作為合著者,全力承擔了插圖加工工作。葛立誠先生1966年畢業于安徽大學物理系,精通計算機,擅長使用制圖軟件,對插圖特別是建筑圖紙做了大量修改完善工作,插圖質量的提高為本書增色不少。
作為一個具有代表性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在保護古建筑、保持城市個性的背景下,《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的撰寫出版恰逢其時,同時填補了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系統研究的空白,是回饋給江城百姓的一份具有歷史價值的禮物。巍巍古城千百年來歷經興衰嬗變,過往的痕跡正從我們的身邊漸漸消失。筆者作為本書的責任編輯,有幸近距離接觸到作者葛立三先生,深感此書出版的不易,深為先生嚴謹的治學精神所折服,我們也希冀通過本書的及時敘述和勉力記錄,把那些在時間長河中漸次淹沒的滾燙而鮮活的印記擷取出來,凝聚成春光錦繡的江城,奉獻給讀者。
祝鳳霞
《蕪湖古代城市與建筑》 葛立三 葛立誠 著
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