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云】當你在這處網紅打卡點“咔嚓”時,了解過它的前世今生嗎?
江中諸洲·蛟磯
前段時間,江北一片沙灘因酷似海灘而一時大火,成為蕪湖網紅打卡點,引得不少人慕名前往游玩。那一帶附近的有個蛟磯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蛟磯之名其實來頭不小。本期開始,卿云帶你了解歷史上長江蕪湖段江中主要的幾座江洲。先從蛟磯聊起。
蛟磯,原名蟂磯。蟂字今天已不常見,冷僻到連《古代漢語詞典》也懶得收錄了。蟂,音同“消”,是古書中水獺一類的動物,從這個名字上我們就能大致知道蛟磯的得名一開始是與一種叫蟂的動物相關的。當然,歷史上是不是真有這種動物還兩說。
蛟磯最早是兀立中流的一座石磯,與青弋江入江口的關門洲隔江而望,在大江之中聳拔突起,峭壁如削。歷史上,蛟磯一帶水流湍急,時常水霧繚繞。每到陰雨天,更是煙波翻騰,故有“江心第一境”之譽,后隨著江道的變更和泥沙的常年淤積漸漸與北岸相連。
蛟磯在蕪湖歷史上很有名,也是蕪湖的一處名勝,還位列蕪湖“古八景”之一。當年很多文人雅客或來蕪湖或途經蕪湖,都會登臨此磯游覽。據南宋《輿地紀勝》一書記載,當時蛟磯的南面有一個石洞,深不可測,就是蟂的老巢。在更早的時候,蟂還經常從洞里出來害人。北宋詩人黃庭堅過蕪湖時曾寫下:蟂,就是長著四條腿能害人性命的像蛇一樣的動物,也就是西漢文學家賈誼《吊屈原賦》中的蟂獺①。大文豪就是大文豪啊,不但博聞強識,而且一下就點到蟂的來處,水平真不是蓋的。
可惜黃大文豪光顧著賣弄學問了,并沒有給我們今天留下半點北宋時蛟磯的風貌。好在到了南宋時期,另一位大文豪西上川蜀也路過蛟磯。他把蛟磯交代得比較具體,這個人就是南宋詞人陸游。
南宋乾道五年(1170)七月十九日,舟過蕪湖。陸游告訴我們,蛟磯“在大江中聳拔特起”,這就指出了蛟磯的險峻,大有一絲中流砥柱的味道。你不用詫異我為什么記得這么清楚。因為陸游當年一路沿江逆流而上,把每天的瑣事都寫得非常清楚,后來編入了著名的《入蜀記》,堪稱一部詳細的長江游記。就憑這一點,我覺得陸游的名字中完全可以加個“導”字——叫陸導游也是很貼切的。
陸導告訴我們,據他觀察,當時的蛟磯島上房子有20余間,卻只有一個道士居住。(這居住條件可以???江中別墅?。┦裁丛蚰??陸導說,自己聽到一個說法,當時只要有兩個人住在蛟磯上,其中的一個馬上就會死去,所以一直只能一個道士住著,沒人敢去。這,還真有點今天我們去某些景區旅游,導游繪聲繪色講故事的味道②。
當然,陸導也特別提到了蛟磯有梟能害人的故事。請注意,在他的筆下,這里的“蟂”寫成了“梟”。梟,指的是一種惡鳥。讀音相同,指的物種已經有了變化,由獸變成了鳥?!度胧裼洝分小跋S磯”也一概寫作“梟磯”。
因為蟂能害人,名聲實在不好。歷史上的蕪湖主政者很討厭“蟂磯”一名,曾多次嘗試更名。蛟磯之上有蟂磯廟,始建于晉代。唐時又稱“水心禪院”,北宋政和年間被賜名“寧淵觀”,地方官上報時就很不喜歡蟂磯一名,改成了澆磯。理由是,磯在水中,江水經常澆注在石磯之上。結果,本地人并不買賬,“澆磯”并未流傳開來,反而徒添笑料,宋末元初詩人董嗣杲就曾在《蟂磯》一詩中提到:“或謂水沃石上來,以澆易蟂本無據?!钡搅嗣鞒尉溉辏?554),又有一位張御史站了出來,要改“蟂磯”為“虹磯”,結果是一樣一樣的,“蟂聲”依舊。
想來名人效應在任何年代都吃得開。相比較來看,陸游當年在《入蜀記》中將“蟂磯”寫作“梟磯”的無心之作,反而有了很大市場。后來的明清兩代,如《讀史方輿紀要》《履園叢話》《弇州四部稿》等不少知名的史料中,用的都是“梟磯”。
到了明代,宋時的寧淵觀早已傾圮,只成了一座小小的羽林庵。明成化年間,蕪湖縣令陳源在蟂磯上建起一座靈澤夫人祠。這座靈澤夫人祠的來由,按民國八年《蕪湖縣志》的說法,源自一直流傳的一個傳說。三國時期,孫權的妹妹、劉備之妻孫尚香從蜀國回東吳途中,聽聞丈夫劉備去世的消息,悲痛欲絕,投江自盡,葬于蟂磯。這個傳說到了后來又多了一個版本。比如1993年版的《無為縣志》就同時記載了另一版本。說當年孫夫人由蜀回吳,船舶于蛟磯。想到蜀吳矛盾,不忍心去見兄長孫權,投江以了卻一生。人們懷念她貞節,在磯上筑臺建廟藏其棺槨。臺叫蜀望臺,廟叫孫夫人廟?!栋不帐∈徍孛洝飞嫌钟幸徽f,說孫夫人是祭江于鎮江北固山甘露寺邊,投江而亡的,遺體溯流而上,欲歸蜀漢,到了蛟磯段,回流阻障,不再向前,鄉民于是撈起厚葬,立祠紀念。這種更是玄而又玄,可靠性更低。
其實,有關孫夫人的傳說,無論哪個版本,很大程度是后人增加的,而且不會早于明朝,并很可能是在明成化年間隨著靈澤夫人祠的建立而得到官方確認的。因為在這之前無論是正史還是民間史料、方志在說到蛟磯時都沒有提及這段故事。特別是黃庭堅、陸游等路過蟂磯,不可能緘口不言。如果說這些文學大家短暫過蕪,可能是一時難以熟知本土掌故。那么宋時的張孝祥的《寧淵觀》以及元時蕪湖縣尹歐陽玄擬定“蕪湖古八景”寫到蟂磯煙浪時也不可能一字不提呀。
那問題又來了,孫夫人又是怎么和蟂磯聯系起來的呢?很可能來自一個“諧音?!?。歷史上的孫尚香因才智敏捷、剛強勇猛而有“梟姬”的別稱。正史中沒有交代其最后歸宿,只說孫夫人當年自荊州回東吳后便不知所終。孫夫人在《三國志》中雖然只是友情客串,在民間傳說、民間戲劇中卻很吃香,不但有了“孫尚香”的大名,而且有了她回吳后訛聞劉備死于伐吳之戰而祭拜投江的生動故事。
人物有了,情節也有了,民間文本最需要的是落地,找一個現實的地點,以增加真實性、提高傳播力。這時,蕪湖的“蟂磯”因與“梟姬”諧音,加之早在南宋時陸游又將“蟂磯”寫成了“梟磯”有了一撥市場,也就自然而然脫穎而出了。這很可能正是靈澤夫人祠(梟姬祠)最終在蟂磯的原因。
于是,明代及明代以后的所有介紹蛟磯的文史資料中幾乎都要提到靈澤夫人祠,并隨著時間推移,蟂磯的這個說法被一步步發揚光大,在清代達到巔峰,還盛傳有朱元璋、乾隆皇帝等到此的軼事,文人墨客更是題詩、題聯不絕。明朝嘉靖年間,進士邊維垣甚至編著了一部《蟂磯山志》,到了清康熙年間,進士柯愿督理蕪湖鈔關時,又對《蟂磯山志》進行了補增,并畫了蟂磯圖。有人曾統計過,在蕪湖和無為的清代方志中,輯存的關于蟂磯的詩文就有近60篇之多。嘉慶二年(1797),皇帝還曾敕封“崇節惠利靈澤夫人”,頒賜“英靈惠濟”匾額。
據《安徽省蕪湖地名錄》一書記載,繁盛時期,蛟磯之上廟寺殿宇、庭院禪堂、亭臺樓榭占地十余畝,共建屋宇九十九間半,寺內僧侶俗工數十人,寺廟有田百余畝。廟宇筑于磯上,廟基亭臺均由花崗條石壘砌鋪成,花崗石臺階一百余級,從廟門延至水邊。門前曾立一雕石牌坊,高達數丈,橫匾上刻有“江心第一境”字,刻記年代為明萬歷年重修。牌坊前,有石雕獅子一對,高兩米余。很可惜,抗戰時期,日寇侵占蛟磯,蛟磯廟毀于1938年的戰火中。唯一幸運的是,留下了一些當時的珍貴相片。如今,舊址仍建有蛟磯廟,當然已無當年規模。多年前,卿云曾慕名前往,得見“靈澤夫人祠”石碑和斷損的“長江第一境”漢白玉石匾,歷經滄桑,安靜地躺于一隅。
如今,隨著網紅沙灘的聲名鵲起,古老的蛟磯又一次走在世人面前,有望在當地的統一規劃下再度迎來新生。
注釋:
①南宋·王象之《輿地紀勝》:“今磯南有一石穴,廣深叵測,此蟂所居。昔時,嘗出害人。黃庭堅書蟂磯云:蟂似蛇,四足,能害人。賈生所謂偭蟂獺以隱處者也?!?/p>
②南宋·陸游《入蜀記》:“今觀屋亦二十余間,然止一道人居之。相傳有二人,則其一輒死,故無敢往者?!?/p>
攝影:卿如云